
王桂龙,中共党员,我院副院长/教授/博导,致力于材料先进成形技术领域的教学研究,入选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担任全国高校“双带头人”工作室书记和“强国行”专项动团队负责人、《Journal of Cellular Plastics》期刊副主编,主持纵横向课题20余项,立项经费5000余万元,发表论文160余篇,论文被引9130余次,H因子55,获授权中国/美国发明专利37项,实现技术成果转化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和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王桂龙教授事迹介绍
王桂龙,男,1983年5月生,我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全国高校“双带头人”工作室书记和“强国行”专项动团队负责人,《Journal of Cellular Plastics》期刊副主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从教8年以来,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育人理念,打造“双带头人”引领、思政与科研并举的研究生育人模式,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坚持党建引领,打造高水平育人团队
作为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书记,他积极探索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有效举措,打造“支部建在教学科研团队上”特色党建模式,带领支部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团队入选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和山东大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以创建党建品牌激发党组织活力,设立“党员先锋岗”,成立“技术攻关突击队”,充分发挥教师党员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和激励学生修德、求知的热情,促进学生德育和智育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坚持铸魂育人,打造育人新模式
作为教工党支部书记和研究生班主任,坚持以“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和激励学生修德、求知的热情,促进学生德育和智育的全面健康发展。指导共建博士生党支部,创建师生支部共建模式,将研究生教育融入支部建设,强化支部“科研育人”和“团队育人”功能,显著提升了组织育人、科研育人和实践育人成效,建立“校企一体、产教融合”的特色研究生培养模式,显著提升了研究生的学术创新水平,有力提高了“三全育人”成效,打造的“双带头人引领、思政与科研并举的党建育人模式”获山东大学优秀思政工作案例。指导共建的博士生党支部获首批和第二批山东大学研究生“样板党支部”。
三、坚持教育革新,不断提升育人质量
他全面推进“三重、三同”育人工作法,注重品德教育、文化教育和实践教育,将立德树人有效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他坚持教学改革研究,不断探索育人教学新思路、新模式、新路径,承担省部级和校级教改项目8项,全面优化课程思政内容,有效推动课堂从单方向知识传授向立体化育人转变,显著提升了育人效果,荣获山东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和青年教学能手荣誉称号。他践行科研育人理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科技报国情怀,注重启发式教育,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打造“锻造•未来”师生学术沙龙品牌,营造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培养的研究生入选中国科协首届青托工程专项计划,获国家奖学金、山东省优秀毕业生、山东大学优秀学术成果奖、优秀共青团员、团支部之星等荣誉奖励。
四、坚持开拓创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聚焦航空航天、新能源、轨道交通、通讯电器等尖端领域对轻量化高性能材料及构件的迫切需求,他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材料先进成型理论与技术方向的教学研究工作,先后突破了快速热循环高光注塑成型技术和超临界流体微孔发泡成型技术,创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模具、装备及生产线,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华为、海尔、海信、波音等公司,累计研制精密注塑模具和配套工艺3000余套,生产轻量化高性能塑件6000余万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和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成果使我国注塑工艺及装备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在微发泡工艺与模具技术方面形成了显著的国际竞争优势,对实现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和加快制造业强国战略进程具有重大意义。